華支睪吸蟲病(Clonorchiosis)是由華支睪吸蟲寄生于豬、犬、貓等動物及人的膽囊和膽管中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
豬華支睪吸蟲病首次發現于1874年印度的一華僑尸體內,至1908年才在我國發現人體感染報告。1975年在我國江陵西漢古尸的糞便中發現了本蟲的蟲卵,從而證明華支睪吸蟲在我國至少有2100年的流行歷史。
豬華支睪吸蟲病分布于東亞各國,我國有23個省、市、自治區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感染率為0.11%~46.10%。
華支睪吸蟲病主要分布于東亞諸國。在我國的分布極為廣泛,除青海、西藏、甘肅和寧夏外,其余各地均有報道。
豬華支睪吸蟲病的流行與感染源的多少、水源的分布、糞便污染水源的情況以及第一、二中間宿主的分布與養殖習慣有密切關系。
人群的感染主要與吃生魚或未熟的魚蝦有關。華支睪吸蟲病是具有自然疫源地性的寄生蟲病,宿主動物除人、豬、犬、貓及鼠類外,其他如鼬、野貓、貂、狐貍等野生食魚的動物均可遭受感染。
成蟲在膽管內寄生可引起機械性損傷,蟲體分泌物和代謝產物可導致膽管發生病變,進而累及肝實質,使肝功能受損而導致全身癥狀。
本病對豬的危害較輕,少量寄生時不顯癥狀,感染數量較多時,可引起病豬消化不良、食欲減退、腹脹、腹痛、下痢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等癥狀。病程多為慢性,往往因豬只營養不良而并發其他疾病而死亡。
病變可見膽管擴張,上皮細胞脫落,管壁增厚,周圍有結締組織增生,有時出現肝細胞混濁腫脹、脂肪變性和萎縮。
大量寄生時蟲體可阻塞膽管并出現阻塞性黃疸現象。
病變一般以肝左葉較為明顯。繼發感染時可引起化膿性膽管炎。??稍谀懩抑邪l現蟲體,引起膽囊腫大和膽囊炎。
在流行區,動物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魚史,臨診上表現為消化障礙、肝臟腫大及嚴重病例有腹水時,可用水洗沉淀法檢查糞便中的蟲卵加以確診。
近年來在人醫臨床上也有應用間接血凝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作為輔助診斷方法。
一、怎么治療豬華支睪吸蟲???
可采用下列藥物驅蟲:
1、吡喹酮:可作為首選藥物。劑量為每千克體重2~5mg,1次內服。
2、丙硫咪唑:每千克體重30mg,每日1次,連用數日。
3、六氯酚:每千克體重20mg,內服,每日1次,連用2~3天。
4、海濤林:每千克體重50~60mg,混入飼料喂服,每日1次,5天為一療程。
二、如何預防豬華支睪吸蟲???
1、對流行地區的豬、貓和犬要定期進行檢查和驅蟲。
2、嚴禁在流行地區以生的或半生的魚、蝦飼喂動物。
3、管好豬、犬等動物的糞便,及時清除并堆集發酵,防止糞便污染水塘,禁止在魚塘邊蓋廁所或豬舍。
4、消滅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類。
華支睪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成蟲背腹扁平,呈葉狀,后端較鈍,體皮無棘,透明,大小為10~25mm×3~5mm??谖P大于腹吸盤,腹吸盤位于體前端1/5處。消化器官包括口、咽和短的食道及兩支腸支,腸支伸達蟲體后端。睪丸前后排列于蟲體后端1/3處,呈分支狀。缺雄莖和雄莖囊。卵巢分葉,位于睪丸之前。受精囊發達,呈橢圓形,位于睪丸與卵巢之間。卵黃腺呈細小的顆粒狀,分布于蟲體的兩側,由腹吸盤向下延伸至受精囊的水平線。子宮從卵模開始盤繞而上,開口于腹吸盤前緣的生殖孔,內充滿蟲卵。蟲卵小,呈卵圓形,大小為27~35µm×12~20µm,有肩峰,內含有成熟的毛蚴,剛排出的蟲卵呈黃褐色,一端有卵蓋,另一端有一小突起。
成蟲寄生于豬、犬、貓及人的肝臟膽管內,蟲體多時可移居至大膽管、總膽管甚至膽囊。所產的蟲卵被第一中間宿淡水螺吞食后,在螺的消化道內孵出毛蚴,毛蚴進入螺的淋巴系統及肝臟,發育為胞蚴、雷蚴和尾蚴。
在25℃最適宜的水溫下,成熟尾蚴游于水中,遇到第二中間宿主―某些淡水魚和蝦時,即鉆入其體內發育為囊蚴。終末宿主因吞食含有活囊蚴的魚或蝦時而遭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腸破囊而出,并從總膽管進入肝膽管,約經1個月發育為成蟲。
成蟲在貓體內可存活12年之久;在犬體內可存活3.5年以上;在人體內的壽命為20年以上。
在我國華支睪吸蟲的第一中問宿主有3屬7種淡水螺,其中以紋沼螺、長角涵螺、赤豆螺等分布最廣。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魚和蝦,在我國已證實的淡水魚類有70余種,以鯉科魚最多,其中以麥穗魚的感染率最高。囊蚴在魚體的分布幾乎遍及全身,但以肌肉中最多,占84.7%,其次為魚皮、鰓、鱗和鰭等部位。